登录 | 注册
中华老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老氏论坛 >> 源流古迹 >> 浏览主题 版主
 
 新闻公告   源流古迹   家谱分支   姓氏人物   姓氏企业   芳 名 录   姓氏取名  全部分类
  主 题: 老氏的老祖宗、军方高层将领老佐生平 已阅:1670 / 回复:2(楼主)

老佐,戴公五世孙。《左传》成公十五年传,宋有司马老佐。

据族谱中收录海瑞的序称:老佐为大司马。大司马用现代的说法,相当于国防部长。在春秋时代,只有王室的亲戚才可以担任高官,特别是军方的高层。老佐因为是宋王室的后人,因此可以担任大司马。

《左传》成公十八年:七月,宋老佐、华喜围彭城,老佐卒焉。

宋国围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军士气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军便危在旦夕。一日,鱼石、鱼府在城上督战,见宋军人多如蚁,个个奋勇,架梯登城,人人争先;又见一员大将银盔银甲、金戈白马,驰骋于疆场之上,调兵遣将。一楚将问道:「这位宋将是谁?」鱼石答道:「这新任司马、围兵主将老佐。」楚将纷纷议论说:「攻城主将,不在军后观敌了阵,却突于军前左驰右骋,怎能不鼓舞士气!如此看来,彭城太危险了!」但鱼石是个有心计的人,他又对部下说:「事将成而败,事将败而成,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军必败?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这是他成功之本;刚愎自用,目中无人,这又是他失败之根。又怎知他的军队必胜?」楚将问:「左师好象成竹在胸,有什么好计策?」鱼石回答说:「两军相对,帅在前还是在后,要见机行事。现在宋兵攻城,主将突出在前,冒着箭矢而驰骋,这是兵家的大忌呀!我有一条小计,如果照计行事,宋军成败,还很难说。」

原来鱼石是让部下放暗箭,射杀老佐,老佐正在军前督战,忽然飞来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坠马身亡。宋军群龙无首,溃不成军,四散逃窜。

老佐眷属正处宋营军帐中,有侍女、十数家将、数十侍卫。忽闻老佐阵亡,又见溃军如潮涌来,众家将急忙驾车,保老夫人奔逃。且战且逃,至傍晚,追兵虽已不见,但老夫人身旁仅剩下两名侍女、一位驾车家将了。家将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择路,沿西南方向奔去。

第二日天明时分,来到一个偏僻村庄,向村民问去宋都之路,均摇头说不知。家将只知应向西行,岂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绕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见宋都,却来到了陈国相邑(今河南鹿邑东)。

正行之时,老夫人突觉腹中疼痛。原来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为践君前诺言,以必胜之心携眷出征。此时兵败,老夫人又有丧夫之悲,亡命他国,心中焦虑,身体疲劳,以至腹中胎动,疼痛难忍。侍女惊慌无措,家将忙停车于路旁,奔至村中寻一老妇前来。不过几刻时光,只听篷车之内响起「哇哇」哭声,一个早产男婴出世,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体弱而头大,眉宽而耳阔,目如深渊珠清澈,鼻含双梁中如辙。因其双耳长大,故起名为「聃」;因其出生于庚寅虎年(公元前571),亲邻们又呼之曰小狸儿,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间人们把「猫」唤作「狸儿」,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儿」便成为大名「李耳」,并一代一代传下来了。

接生老妇见母子可怜,让一行五口住进自己家中。老丈以开药店为生,陈姓,人称陈老爹,所以都称老妇为陈妈妈。陈妈妈膝下无儿无女,为人厚道热情,让出三间西厢房,留老夫人一家居住。老夫人在危难之际,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尽;虽说战乱中颠沛流离,毕竟出于大户人家,随身携带细软尚够度日。加之家将常帮陈老爹营生,二位侍女料理家务,老幼五口,日子过得也还滋润。从此,宋国战将老佐的妻儿便在陈国住了下来。

老佐族曾居住老庄村或老营、老塞、老李、李老、李等自然古村中其中一条村。

有传说,老佐在公元前573年攻打彭城(即现徐州)时牺牲,其家眷逃到广东佛山居住。

可见,老氏一族具有军人的血统。


作者:chinesemahan (2010/3/10 17:11:30)   回复此贴
  回复:老氏的老祖宗、军方高层将领老佐生平 第 2 楼

老子为老佐之子,是网上的一种的说法。Chinesenmahan对此说存疑。

作者:chinesemahan (2010/3/10 17:53:57)   回复此贴
  回复:老氏的老祖宗、军方高层将领老佐生平 第 1 楼

老子为老佐之子,是网上的一种的说法。Chinesenmahan对此说存疑。

作者:chinesemahan (2010/3/10 17:53:57)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2 每页5条 当前1/1页 [1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7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7)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老氏论坛  执行时间:1,340.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老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