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族谱 >> 浏览主题 版主:吉增诚(吉涛)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26 楼

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家乘综序

南宋时有吉氏三兄弟自汾晋南渡,迁徙江南,老大福一公定居丹阳,占籍太平桥;老二福乾公定居镇江,占籍丹徒;老三福启公定居苏州,占籍阊门,三兄弟的后裔分别形成丹阳、镇江和苏州(苏州后人于明初迁宝应)三支吉氏。
丹阳支吉氏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编纂了家乘,镇江支吉氏亦于清康熙初年编撰出家谱稿。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丹阳吉氏四修《云阳吉氏家乘》时,镇江支与丹阳支吉氏联宗合谱。
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族人奉福乾公为一世始迁祖,福乾公字行健,号法天,娶妻张氏,生子吉胜元。自宋末至晚清,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族人子孙昌盛,到清光绪九年(1883)八修《云阳吉氏家乘》时,已蕃衍至二十三世。
早在清嘉庆年间,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十九世吉鹤翔携子吉裕林(鹤翔公派)举家自镇江迁徙苏北东台;到了咸丰、同治年间,镇江支二十世吉森、吉棣兄弟(宗沅公派)和吉槐、吉楷兄弟(春沅公派)及二十一世吉煜、吉烺兄弟(承源公派),亦皆携子举家自镇江迁徙苏北,辗转而至东台,从而形成了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族人按其传承分为四派:鹤翔公派、承源公派、春沅公派、宗沅公派。
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族人迁徙苏北东台的历程漫长而艰辛,仅从宗沅公派二十世祖吉森公手写《札记》中即可见一斑。清咸丰三年(1853),吉森与胞弟吉棣(宗沅公之子)为躲避“洪杨战乱”,万般无奈而抛弃了祖宗基业,他们谨护着祖先灵位和一套《云阳吉氏家乘》(七修本),离别了世代居住的镇江城,挈妻携子,颠沛流离,举家从锦绣江南向没有硝烟战火的苏北迁徙。迁徙之初,两家一行共有十口人,即“吉森与妻高氏,吉棣与妻王氏,吉炘(吉棣长子,出继伯父吉森为嗣子)与妻袁氏,吉焕(吉棣次子)与妻刘氏,吉煌(吉棣三子)与妻钱氏”。一开始,两家十口人先从镇江城内迁移到郊外西固村(祖茔所在地)躲避了一段时间,然而战火很快就漫延到镇江全境,大家不得不渡江北迁。咸丰四年(1854)九月,迁徙至泰州白米镇陆家庄,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吉棣之妻王氏因不堪辛劳而病逝于陆家庄。咸丰七年(1857),两家九人又从陆家庄迁徙至江都邵伯镇丁沟。咸丰十年(1860),再从丁沟迁徙至泰州属下戚家庄,一住就是五年。在寄居泰州戚家庄期间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咸丰十一年(1861),吉焕之妻刘氏生了一个儿子(吉堂);二是同治三年(1864)三月,吉森之妻高氏又不幸病逝;三是同治三年(1864)九月,吉煌之妻钱氏也生了一个儿子(吉均),这一切怎不让羁旅之人悲喜交集。同治四年(1865),吉森与吉棣两家“祖孙三代、老幼十人”终于从戚家庄迁徙至苏北东台,并定居于东台城何垛场启明坊。
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族人自晚清分四派迁徙东台后,各自谋生,际遇坎坷,人丁皆不旺,除宗沅公一派的子孙世代蕃衍外,另三派已后继乏绝。到了民国年间(上世纪三十年代),因各种变故,宗沅公派的裔孙们又大多离开东台而外出谋生了。现今,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宗沅公派的传人已蕃衍至二十七世,且散居于全国各地。
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各派的简况如下:
最早迁徙东台的是“鹤翔公派”族人。鹤翔公是镇江支东台分支十九世祖,妻贲氏,生一子吉裕林。裕林公妻徐氏,生一子早亡。如今除鹤翔公的灵位仍存放东台外,一切皆烟消云散。
镇江支东台分支“春沅公派”的二十世祖吉槐、吉楷兄弟迁徙东台后生计窘迫,殁皆厝东台何垛场北一灶。吉槐公妻胡氏,生一子吉灿;吉灿公字元庆,殁葬东台北关桥下半里许壬山丙向,一切身后毫无所有。吉楷公妻李氏,生一子吉焜;吉焜公未娶,无出。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40:07)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27 楼

镇江支东台分支“承源公派”的二十一世祖吉煜、吉烺兄弟迁徙东台后景况亦不佳,殁皆厝东台何垛场北一灶。吉煜公妻张氏,生三子吉圻、吉培、吉垣,然三子皆早逝,实令人扼腕长歎。吉烺公妻冯氏殁于迁徙途中,厝李家湾;继娶陈氏,生二子吉增、吉坤,然二子皆失去联繫,后世不详,至今无考。
清同治四年(1865),“宗沅公派”的吉森与吉棣两家三代十人迁徙到东台后,由茂林公吉森主持大家庭生计。大家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在东台城内三昧寺附近开设了一家商铺,商号“吉泰和”,经营南北货。吉森病逝后,由二十一世祖彩堂公吉煌(吉棣三子)主持“吉泰和”经营。吉煌病逝后,由二十二世祖少廷公吉堂(吉焕长子)主持“吉泰和”经营,此时正值清末民初,“吉泰和”生意兴隆,吉堂亦荣膺东台县商会副会长。吉堂病逝后,由二十三世祖穑夫公吉荣苞(吉堂三子)主持“吉泰和”经营。民国十五年(1926,农曆丙寅年),因经营不善等多种原因,由茂林公吉森开创、经数代子孙辛苦撑持、经营长达六十多年的老字型大小“吉泰和”颓然倒闭了。
“吉泰和”破产后,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宗沅公派”的大家族顿时陷入困境,仅从二十二世祖吉城公(吉煌次子)所作《丙寅生日述哀》诗中即可见斯时窘况。当时,尚健在的二十二世、二十三世族人只能靠变卖家产度日;而二十四世则有兄弟八人(传莘、传礼、敦诗、敦豫、传履、传康、传祺、启泰),“八兄弟”尚是青少年甚至幼年,其前途令人担忧。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东台分支“宗沅公派”吉氏大家族的生计日益艰难。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当初二十二世祖少廷公吉堂生有一福女,及笄后适华北交通银行总行长严均甫(东台人)。于是,二十四世“八兄弟”中的五人(传礼、敦诗、敦豫、传履、传祺)就纷纷离开家乡东台,去天津交通银行总管理处投奔姑父严均甫、姑母吉福女(适严后称“严十太太”)了。严均甫夫妇眷念亲情,由总行长亲自出马,分别安排内侄们在天津、上海、大连、咸阳、青岛等地交行系统的金融机构或所属单位工作,“五兄弟”从此捧上了“金饭碗”。然而好景不常,时隔不久严行长就因飞机失事而丧身,“五兄弟”没了“靠山”而升迁无望,虽然解放后皆以“旧职员”的身份被留用,但历次政治运动中总是“说不清、道不白”,到了“文革”中“不是下放、就是退职”,他们的后半生都相当艰辛。
上世纪三十年代仍留在东台的二十四世“三兄弟”(传莘、传康、启泰),其生涯也是磨难多变。老大传莘(字伊俦)年轻时即支撑起全家生计,靠教学和润格字画谋生,解放后一度失业,重新工作后待遇很低,“文革”初因家藏旧书还遭“抄家”之辱。老六传康成人后,到人家银楼当学徒,解放后在农村小学教课,终生未娶而无后。老八启泰当初因年幼未能外出谋生,后从军“野三旅”又走错了道,解放后在农场劳改,刑满留农场工作,终生未娶亦无后。
到了上世纪四十至五十年代,东台分支二十五世传人相继出生。二十五世兄弟姐妹共有十九人,其中男十二人(家龙、中信、中伟、中仁、中健、中侃、家麟、中仕、中俊、中俦、中强、中佺)、女七人(中倩、家凤、中伶、中俪、中仪、中惠、中伶),除家麟(家林)一人仍留居东台城,其馀都散居于全国各地(北京,河南洛阳、濮阳,山东青岛、潍坊、烟台,四川成都、夹江,辽宁大连,贵州贵阳等地),所幸的是各兄弟姐妹之间仍有往来,相互联繫也一直未中断。
由于种种原因,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各派族人自迁徙东台后,一直没有编纂过完整的家谱。从晚清到当代,国家发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40:55)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28 楼

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不忘历史、不忘祖先、沟通资讯、联络亲情”,为使子孙后代“前事不忘,成为后事之师”,今特将东台分支吉氏家族源流与祖先经历作如上之简介,并参考若干文献、资料与资讯,努力编纂出《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家乘》。
《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家乘》记述的是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十九世至二十七世族人的经历、工作、家庭、居住等情况,时间跨度上起于晚清、下止于当今,历时一百五十多年。晚清以前的族人情况与世系,可参阅光绪九年(1883)编纂的《云阳吉氏家乘》(八修本)和这次新编的《重修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家乘》,从而使整个汾晋福门吉氏大家族的历史传承上溯千载而至宋代。
编纂《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家乘》的参考文献、资料与资讯有:
(一)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编纂的七修《云阳吉氏家乘卷之十二•镇江支宗谱年表》、清光绪九年(1883)编纂的八修《云阳吉氏家乘卷之十六•镇江支宗谱年表》、二○一○年新编的《重修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家乘》;
(二)二十世茂林公吉森的札记;
(三)二十一世妣钱孺人传略及五十寿序;
(四)二十二世吉城和吉均的遗着、诗稿和日记;
(五)二十三世吉荣泰的遗着、诗稿和日记;
(六)二十四世吉传礼编辑的家谱资讯稿;
(七)二十四世吉传莘的诗文稿及其与吉传礼、吉敦诗、吉传祺、吉启泰兄弟之间的往来信函;
(八)二十四世(女)吉蕙贞、吉年贞姐妹的回忆录;
(九)二十五世吉嘉龙(家龙)、吉家林(家麟)、吉中仕、吉中强及二十六世吉元宏所收集或提供的资料与资讯。
二○一○年五月,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二十五世孙吉家林敬撰于东台亭树阁。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41:36)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29 楼

汾晋福门丹阳支谱序

正德丹阳吉氏初修谱序一篇

夫统宗收族之道莫要乎谱,故作谱者必谨其得姓之始,而详其世次之传焉,然后尊卑之分明,疏戚之义辨,斯实明人伦、厚风俗之大端也。自谱牒之官既废,世族之齿日繁类多,昧其所自出,重以世,故所汩或至并,其所姓而忘之。遂至尊卑失伦,亲疏无别,渎常乱经,莫为此甚。自非敦本崇礼知所,当务之士孰能致意于斯哉!
丹阳吉氏世为邑之望族。按:“吉氏始自尹吉甫之后,以王父字为氏。”前世宗系远不可稽。至宋时有讳福一者,因南渡至丹阳,子孙散处不一。有胜三公,始居于邑之太平桥左,生子荣一、荣四、荣五。传世至润,字天滋,为吉氏九代孙。生子棠,字思召,读书领乡荐,登正德甲戌(1514)科进士第,出宰浙江桐庐,以治行廉能,调任金华大邑。尝慨宗系之失传,亲疏之溷淆,恐愈久而愈失其传,每用耿耿然。其叔父天泽,忽得故纸一卷,阅之,乃其先世宗支图也。特示思召,喜不自胜,因溯流而寻源,推本以及末,粗录成帙。乃徵族兄偕予纂辑为谱,以传永久。因彷效欧苏义例,前设总图,以明一本而万殊;次设支图,以辨万殊而一本;并着世系表,以注其字、行、爵号,及生卒年月、寿数、子女、嫁娶之实,以备参考;外附家传、文乘,以不泯其先世之遗芳,庶其子孙知所视,效而兴起焉。
谱成当作序。惟古有大宗小宗之法,以序其族属,故虽支分派别,亲尽服穷亦可究其统序。后世宗法既废,统序不明,历世既远,其不至,相视为途人者,几希独赖谱牒之传可以考据。然世族之家十无一二,良可歎也。今吉氏为是谱也,不旁搜名族,不远附华胄,惟谱其所可知,不谱其所不知。后之来者观乎斯谱,必能油然兴其孝弟之心思,无忝于其先庶,几尊卑不渝,亲疏不失,庆吊相通,患难相恤,忻戚同乎一体,不徒化于其家、化于其乡而已,推而广之于远焉。斯善俗也若然,则斯谱之辑所关者重,尚最之哉。

正德十二年岁次丁丑(1517)孟夏上浣之吉  
同邑朱英伯华谨序。

康熙丹阳吉氏三修谱序二篇

第一篇
予老友吉子次娄(吉耀奎),以重辑谱序相委,曰“此事非得如椽不足以传后”,余唯唯,谢不敏。予自归耕来坐一室中,口不辍诵,手不停书,情所不释者时时,犹焚膏继晷戴星,而兴亦不自解,其何故?至于闲墨游思,欲与当世词人韵士争雄长,以代兴则拂袂而去。盖书非圣经贤传,则予不敢读;文非有关于人心风俗,予亦不苟作也。今阅吉氏谱,自其始迁丹阳之祖以至于今,将二十世矣,其间名人杰士代不乏人。前人之无事蹟可书者,则纪其生殁年月,以及婚葬子嗣,而别无赘语。其立身有本末、服官有事实者,则阐微提要,而不为溢美之词。其要在于详列世数,俾子孙知身之所自来,勉为孝弟忠信之人而已。其书简而有法,朴而不俚,即此为人心风俗近厚之所见端。予故乐为之序矣。次娄持此,以告学博、岳生(吉甫)先生,并六皆、惠皆诸君,以为何如也。
康熙四十四年(1705)仲冬上浣  敕授文林郎知怀节县事年家眷弟蒋家驹拜撰。
注:此谱序作者蒋家驹,字千里,丹阳人。康熙庚午举人,官怀集县知县。是编亦高头讲章之类,钞本缀以圈点,其体段皆类时文。《四库全书总目》收其着作《尚书义疏》。

第二篇
解学士称:庐陵尚故家,家非故,虽富贵弗尚;故家尚道义,非道义家,虽故弗尚。此非独庐陵然也,大道之行也,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各长其长,各幼其幼,而比户多孝子悌弟焉,举国皆仁人谊士焉。国之有仁人谊士,犹家之有孝子悌弟也,先父兄之教,谨子弟之率,而道义存焉,所谓故家如是而已。尝念,世教圯而不修,有司之患也;家政缺略而不之辑,士君子之耻也。
丹阳吉氏,世有道义,自明洪武间,贵和公(吉贵和)由粮长授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42:43)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30 楼

邵武同知,伟人事略载在志乘,后如京山尹四泉公(吉梁)、侍御练溪公(吉棠),皆各有树立。四泉先生尹县时,兴革利弊,有古循吏风,其诗文、书法,隽轶晋唐,人远近争效之,尝筑自可园,以寄意于宦情泊如也。至练溪先生所在,卓有官声,义猷仁策,为国为民,载在国史,不徒私诸家乘尔矣。至石霞公(吉甫),望若神仙中人,以广文终老,未竟其设施,殊堪太息。予所交次娄翁(吉耀奎)诗文,服膺良久,当年投赠拙诗,有“每诵鸿章顺结邻”之句。
今读吉氏家乘,名德具在,私心向往。愿吉氏子孙念先代之仪型,守高曾之规矩,则其为故家尚道义,宁有纪极也欤。
康熙岁次乙酉(1705)仲冬上浣  
赐进士出身大理寺评事年家眷弟贺宽顿首拜撰。
注:此谱序作者贺宽,江苏丹阳人,字瞻度,号拓庵。清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尝主紫阳书院。着有《响册斋集》、《饮骚》、《响册斋词稿》、《华岁录》、《万姓考》、《左国史汉序合钞》。

乾隆丹阳吉氏四修谱序三篇

第一篇
吉氏为尹吉甫后裔,考据典籍,以字称姓由来最古。及唐大历吉中孚,与卢纶等并以诗名号“十才子”,宗风特着。至丹阳之有吉氏,则宋南渡以后,居族始繁。前明侍御讳棠(吉棠),以正德甲戌(1514)进士列,谏垣有声,常抗疏,劾穀大用,诸璫用事者一时敛迹;嘉靖时,议大礼坐贬,亮节炳然;国朝纂修明史採录于篇,其为一代名臣,增光典册,班班可考;乾隆七年,邑中绅士呈请奉入乡贤,馨香俎豆,食报千秋,家其子孙之寖昌而寖炽也。
今其七世孙渭厓太史(吉梦熊),予因壬申(1752)廷试忝备读卷,心加赏识,每来谒,详悉其世履,素为一郡望族。兹适以家乘重修,问序于予。夫揄扬世室,导美风化,予亦重有责望,况其为通家雅谊,有可亲切言之者哉!
按谱中显扬事业侍御(吉棠)而外,膺乡荐贡成均者,代有闻达令贤,固知阀阅簪缨,恩荣世胄,久为邦家光。而族属联繫,贵和、贵中、贵华、贵高凡四分,数各相等。侍御建节有明,渭厓现复待补斯职令,弟会亭(吉梦兰)亦选入丁丑(1757)庶常(翰林院庶吉士)。一门之内,兄弟科名比肩接踵,继继承承与先烈相辉映。而谱系之美,犹欲泛引支派,侈陈扬厉,渭厓许之否也?紬绎斯谱,萃孝子悌弟之心,观合族敬宗之义,于吉氏宝若彝鼎。
予衰且老,待命纶扉于乡党不获,时时过从。忆乙亥(1755)秋月,圣天子准予归田里,来往曲阿,望气象鬱葱,德门佳瑞如吉氏之发祥,未可量矣,行将于斯谱递徵之。是为序。
经筵讲官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四级军功加二级年通家弟史贻直拜撰。
注:此谱序作者史贻直(1682-1763),江苏溧阳人,字儆弦,号铁崖。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乾隆间,累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坐事夺职,寻复为相。前后在位二十年,行政宽勐得中,务持大体。善词令,得帝赏识。卒年八十二,諡“文靖”。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43:1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87 每页5条 当前6/18页 首页 上一翻页 [6] [7] [8] [9] [10]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1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21)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1,656.3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