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族谱 >> 浏览主题 版主:吉增诚(吉涛)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21 楼

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对民族的心理素质、价值取向、行为模式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孙中山说:“中国人民说王道是顺乎自然,换一句话自然力便是王道,用王道造成的团体便是民族”。中华民族就是在自己独特的环境中,经过几千年的蕴酿由众多族源融合、自然形成的以汉族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伟大民族。相对独立共同生活的地理生态系统,漫漫历史长河的共同创造,彼此密切交往不断分化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也产生了千枝一本,万水同源的民族凝聚力。
继承是为了更好的发扬,让今天的我们去摸清前人的脉搏。《云阳吉氏家乘》的发现也基本填补了一段空白和澄清了以往尚含糊不清的历史。炎黄子孙早已走向世界,海外华人今已超过5500万,遍布五大洲168个国家和地区。“我们是血缘相同的一个大家,黄皮肤的旗帜上写着中华。”尽管他们之中已有不少人入籍于所在国,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国籍认同、政治认同的改变,并没有改变他们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海外宗亲社团是民族感情和民族文化凝聚的产物,他们有强烈寻根的愿望,每当我们看到,一年一度,炎黄子孙远涉重洋,不远万里,沤庥于沮水之滨、桥山之巅的华夏始祖轩辕黄帝陵前,共告“五洲风雨疾,华夏有炎黄”,这就是“血浓于水”的情感。
所以今天我们修谱和研究谱学,既要重视历史价值的开掘,又要重视文化价值的开发,我们在实际运用中,更要注意发挥家谱在凝聚社会群体,增强姓氏和民族凝聚力,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为振兴中华和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发挥纽带和桥梁作用。

汾晋福门吉氏丹阳二十四世 育斌
庚寅冬月吉日敬撰是序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35:46)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22 楼

重修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家乘综序

南宋时有吉氏三兄弟自汾晋南渡,迁徙江南,老大福一公定居丹阳,占籍太平桥;老二福乾公定居镇江,占籍丹徒;老三福启公定居苏州,占籍阊门,三兄弟的后裔分别形成丹阳、镇江和苏州三支吉氏。南渡后,丹阳和镇江支吉氏族人仍保持着联繫,而与苏州支吉氏族人则失去联繫,现今考证后认为,苏州支吉氏族人已于明初自苏州阊门迁徙苏北宝应,登籍黄城沟之东郊。
丹阳支吉氏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编纂了家乘,镇江支吉氏于清康熙初年编撰出家谱稿,苏州迁宝应支吉氏亦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编纂了家乘。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丹阳吉氏四修《云阳吉氏家乘》时,镇江支与丹阳支吉氏联宗合谱。在《云阳吉氏家乘》四修到八修谱书中,均载有《镇江支谱序》一篇,且将镇江支世系图和宗谱年表单列一册。
盛世修谱。二○○七年十月,在丹阳召开了各支、派传人续修家谱工作会议,制订了相关工作计画。参加丹阳修谱会后,我依据《镇江支谱序》、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七修《云阳吉氏家乘卷之十二•镇江支宗谱年表》、清光绪九年(1883)八修《云阳吉氏家乘卷之十六•镇江支宗谱年表》和二○一○年新修《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家乘》,重新编修了《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家乘》一册。此《家乘》起于南宋、止于民国,跨时近八百年,《家乘》中所列镇江支族人,以光绪九年(1883)八修《云阳吉氏家乘》为准,光绪九年后出生的未列入。
自汾晋南渡后,镇江支族人即奉福乾公为一世始迁祖,福乾公字行健,号法天,娶妻张氏,生子吉胜元。自宋末至晚清,镇江支族人子孙昌盛,到清光绪九年时已蕃衍至二十三世。
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人才辈出,其中:十世祖信鑑公为明初岁贡生,诰赠中宪大夫。十一世祖吉瑄公为明永乐时太学生。十一世祖吉漩公为明成化时邑庠生,诰赠中宪大夫。十二世祖吉惠公于明天顺元年中进士(三甲三十一名),官至绍兴知府,诰授中宪大夫。十三世祖吉熺公为明弘治时邑增广生,乡饮介宾。十四世祖时进公为明嘉靖时国学生,敕赠修职郎。十四世祖梦祥公为明万历时邑庠生。十五世祖吉士公为清初太学生,待赠修职郎。十五世祖吉兆公于清顺治十四年拔贡,授府县儒学训导,康熙初年编纂《润州吉氏支谱》并撰序。十六世祖自谦公为明崇祯时邑庠生。十六世祖延龄公为清康熙时太学生,考授修职郎。十六世祖尚谦公为清初吏员,考授登仕郎。十七世祖世英、世俊、锺骅三公均为清康熙时太学生。十七世祖吉喆公于清乾隆时例授登仕郎。十七世祖士荣公于清乾隆时待赠登仕郎。十八世祖吉钧公于清嘉庆时例赠登仕佐郎。十八世祖吉鋐、吉錀二公均为清嘉庆时太学生。十八世祖吉铨公以吟咏自娱,着有《曝书斋诗集》。十九世祖宗沅公于清嘉庆时议叙八品,例授修职郎,性耽吟咏,着有《竹深吟榭诗集》。十九世祖吉澄、吉沅二公均为清嘉庆时太学生。十九世祖承源、春源二公均于清道光时例授登仕佐郎。二十世祖吉森公为清嘉庆时太学生。二十世祖吉椿公于清道光时例授登仕佐郎。二十世祖吉棣公于清道光时考授山东郯城县吏员。二十一世祖顺龄公为清道光时太学生。二十二世祖治椿公为清咸丰时太学生。二十二世祖吉城公为清光绪时邑庠生、廪贡生,授文林郎候选训导,着有《楚辞甄微》、《吉氏谱系考》等三十一种。二十二世祖吉均公为清光绪时国学生。二十二世祖吉墉公为清光绪时邑庠生。二十二世祖吉堂公为民国初东台县商会副会长。
在清乾隆至咸丰年间,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族人中有迁徙外地者。清乾隆年间,镇江支十六世祖顺谦公携子吉世禄举家自镇江迁徙安徽天长,从而形成“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天长分支”。清嘉庆年间,镇江支十九世祖鹤翔公携子吉裕林举家自镇江迁徙苏北东台;到了清咸丰年间,镇江支二十世祖吉森、吉棣兄弟和吉槐、吉楷兄弟及二十一世祖吉煜、吉烺兄弟,亦携子举家自镇江迁徙苏北东台,从而形成“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在清咸丰年间,镇江支二十世祖兆鼇公亦携子吉顺龄举家自镇江迁徙苏北兴化,从而形成“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兴化分支”。
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一世至十三世)的“派字”为“福、胜,荣、华、富、贵,祯、宗、礼、信,水(偏旁)、木(偏旁)、火(偏旁)”。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天长分支(十四世至二十二世)的“派字”为“时、礻(偏旁)、谦、世,金(偏旁)、水(偏旁)、人、见(庆)、殿”。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东台分支(十四世至二十二世)的“派字”为“梦、士、延、世,金(偏旁)、水(偏旁)、木(偏旁)、火(偏旁)、土(偏旁)”。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兴化分支(十四世至二十三世)的“派字”为“时、昌、谦、锺,印、必、兆、顺、治,城”。
二○一○年三月,汾晋福门吉氏镇江支二十五世孙吉家林敬撰于东台亭树阁。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36:32)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23 楼

重修汾晋福门吉氏宝应支家乘综序

我族自先始祖福四公(汾晋福门吉氏宝应支四世祖)于明洪武初年由苏州阊门迁至宝应黄塍居住,迄今派支蕃衍日盛,相传世系廿五矣(黄塍镇镇长吉祖培已见孙辈,里沟尚至廿三世)。业农、业工、业商、业儒为官者均有之。逮传至五世,上城就读、黉宇成名者渐多;之后有搬迁于金湖、淮安、高邮、盐城、建湖等地者,散处四乡,难以采录。前人或有记录以载九代之世系,此皆简图而未成谱也。盖修谱之议由来已久,谱资亦有所蓄,然终难见一谱传世。直至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我族修葺家乘,知悉道来,后来者方知其中细数,此皆得力于十世祖永第(字理吾)公等之极力倡修,十二世祖申公(字进公)、十三世祖士辕公(字云修)之鼎力捐修,由十一世祖尚瑗公(字又蘧)、琦公(字景韩)、琪公(字又李)、观公(字宾王)等执笔倾力葺修,终成鸿篇。此康熙版《宝应吉氏家乘》是我国木刻吉氏谱牒中迄今保存最为完整、最为古老之民间家谱。
宝应黄塍吉氏首修家乘迄今近三百年,其间意欲继修谋者甚众,多因人心不齐,或财资不足而中途搁置。我里沟吉氏自清康熙十二年(1673)黄塍十一世祖兰生公(字幽侯)搬迁由来,亦有三百三十八年矣。这期间,宝应里沟吉氏曾三次发起修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的一次。那一年,里沟我曾叔祖斯湘公(十八世)、族曾祖素秋公(十八世)、族祖世权公(十九世),曾联合黄塍、县城吉氏发起修谱,并撰印了《宝应吉氏修谱建祠广告》(后因抗战在即修谱未果)。《告》中云:前有十二世祖来宾公亲往四境,搜罗殆遍,归而成谱,亦因集资未果,谱书稿本爲其子珍藏。此盖今日宝应吉氏中传闻二修家乘之宣统谱也。风云已逝,今访来宾公之后人吉小平(现居南京),云此谱书稿亦为手写本,一直保存至公元一九八八年,因黄塍乡镇建修乡志时借去观摩,不慎遗失,据说被一伙夫作引火之柴焚矣。君不闻多少谱牒多毁于文革破旧之中,而独我谱如此之下落,岂不扼腕痛惜,仰空叹夫?
予生也晚矣,忆幼时尝闻祖父大人春灿公语:我祖来自苏州府阊门街,老祖宗弟兄共计三人,我祖来苏北宝邑,另二祖留在江南。根据清康熙谱记录,我宝应始迁祖福四公,讳德贵,明洪武初迁出苏州。老谱中并未道我祖福四公有兄弟同胞,按汾晋福门吉氏镇江迁东台支宿儒世家、资深学者吉家林宗亲考证:宝应始迁祖福四公实乃苏州福启公之曾孙,“福四”实乃“福门之第四代”,以别同姓之袭号也。据《云阳吉氏家乘》记载:南宋时山西汾州有吉氏三兄弟(福一、福乾、福启),因时局动荡,不满北庭异族之统治,遂南渡而迁徙江南,老大福一公居丹阳,老二福乾公居镇江,老三福启公居苏州。丹阳吉氏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编纂了家乘,镇江吉氏于清康熙初年编撰出家谱稿,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丹阳吉氏四修《家乘》时,镇江与丹阳吉氏联宗合谱,而苏州吉氏却未能参与其中,盖因福启公之后人已于明洪武初自苏州迁往苏北宝应焉。丹阳吉氏四世祖名讳为贵和、贵中、贵华、贵高,与宝应始迁祖福四公(讳德贵)均为“贵”字辈。至此我宝应吉氏祖根何来,已一目了然矣。此非我族先人之不察,实是时境时况不如今日资讯畅通之故,而家事祖讯惟以列祖历代口碑之相传至此,致使康熙乙未修谱时,因缺少考据,三君子不敢冒然采录也。故云今宝应吉氏实与云阳吉氏同宗同门,世系上相差三代,类宝应吉氏二十一世相当于云阳吉氏二十四世也。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37:35)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24 楼

宝应老谱对于外迁族人记载亦可谓详矣:有三世祖善一公举家商住真定府定州蔴柳村,顺治十六年曾有其曾孙字天禄者,朝南海(宁波普陀山)过宝邑寻至黄塍后庄,拜奠祖墓;有三世祖善二公举家贸易广东,往连州未回;有六世祖钊公外商未回;有九世祖成聘公,字印所,配胡氏,子二俱往外未回;有九世祖昇公之子迁居盐城;有十世祖逄时公字耀吾,举家住安徽淮北火土祠;有十世祖景吾公之次子细狗外出;有十一世祖兰生公(字幽侯)外出(康熙谱序大宗图有在其名侧加注“逃”,此乃里沟始祖之由来);有十一世祖琥公(字元候),举家迁居泞沟头(今下舍一带),生三子二女;有十一世祖玉麟公迁盐城居裴家桥;有十一世祖胜甫公二子迁居镇江;有十二世祖二住子(乳名)迁居清江(今淮安),云云。
吾族渊源本自周宣王时尹吉甫,其人取王父字为氏。厥后载诸史册者,如西汉太医令吉本(一作吉平),西晋御史中丞吉朗,东晋魏兴太守吉挹,南朝梁孝子吉翂,唐周肃政中丞进任天官侍郎吉顼,唐“大历十才”之吉中孚、“香山九老”之吉旼,明洪武苏州监察御史吉昌,迨至民国时的抗日英雄吉鸿昌、吉星文叔侄等,诸多名人轶事,传颂广远。清乾嘉年间,汾晋福门吉氏中兴于丹阳。丹阳吉氏中著名学者和出入宦门者甚多,时有“八代两乡贤,馨香俎豆;一门三太史,黼黻文章”之誉。我宝应吉氏亦是能人辈出、代不乏人:明正统九年(1444),五世祖宁公由贡生出仕,任高州府经历;其后,五世祖琳公拔贡,六世祖第公拔贡并出任临青关主事;十世祖逄旦公、逄朋公、逄宾公、登陛公、十一世祖光绘公,均获国朝(指清朝)皇清恩赐寿翁;十一世祖尚瑗公字又蘧,号乐淇,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考授翰林院四译馆,馆译《四库全书》,又係康熙五十四年《宝应吉氏家乘》之主修;十三世祖容大公,道光《重修宝应县志》卷二十二载其著作《周礼辑疏》六卷;十三世祖吉履和(字达庵),皇清恩赐粟帛寿翁,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朝廷于宝应北门街为其敕建“百岁坊”加以嘉尚;十四年后,又为其子吉心培建“孝子坊”于北门外,在县邑成为一段孝贤佳话。十五世祖鸿猷公,清诸生,精医术,医德为里人称道,与妻祁标德俱工诗善弈,著有《菁湖渔隐集》,其妻诗附于后;还有怀庆公,字荫轩,清诸生,以能文名,值乱世隐居,以诗自娱,著有《删留草诗集》等。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38:28)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25 楼

在民国和新中国的革命战争中,我宝应吉氏亦有多位英勇烈士,为革命而牺牲了自己宝贵生命,本综序中虽不能一一细考其世系传承,谨列其生卒年表,以表敬意。安宜镇烈士:吉士虎战士(1925.4~1947.5),吉洪银战士(1950.5~1971.12);山阳镇烈士:吉德信班长(1921.5~1944);西安丰镇烈士:吉长来排长(1920.3~1951);曹甸镇烈士:吉昌仕战士(1919~1947),里沟支二十世吉咸禧副班长(1929.8~1949.9),里沟支二十世吉咸友战士(1930~1958);泾河镇烈士:吉洪才战士(1921~1945.4);黄塍镇烈士:吉斯成副排长(1919~1947.9),吉斯伟战士(1929~1948.9)等。
至于宝应吉氏中各行各业的能人才俊,或有高义,或有贤名,或有孝行,或有善言懿德,如此浩如繁星,灿若北斗,纸薄德厚,不胜枚举也。
我族曾祖永康,族祖春波、春路、春定等,甚为眼下祖训之不传、族谱之不修而深虑之。族叔咸东虽居南京,亦时常电话于我,说起族谱不修已近三百年矣,时下人迹散漫,迁徙无定,若再不修,恐日后无承也。予于己丑年癸酉月癸未日(2009.10.5)回乡探望家母,途经族曾祖永康宅门,又说起修谱之事。予遂请约南庄长房之族兄玉祥、玉宝,并宝应黄塍祖居地之族兄沐兴,以及衡楼族祖春高、春贵、族叔咸顺等一行数位宗亲,共商家谱修缮事宜。族兄沐兴表达了黄塍吉氏修谱之愿望和实际困难:主要人员流动太甚,散处四海,浪迹五湖,非一年二年能收集之,亦非三万两万能消耗之;何况眼下尚未有勇于担当者出而任之,岂不空谈哉?重修汾晋福门宝应吉氏家乘之路何其难矣。
予退而思之,亦茫然久也。予才不足寸书毫管,资尚不能裕家糊口,虽心有馀而力不及甚也。然修谱事大,焉能日复一日耽之乎?乡人间问及其祖名,竟有不知者甚多!尚能説之仅十分之五六也;问及其曾祖,知者不出十分之三焉,至于问及其高祖及以上者不知者比比皆是,尚能说出高祖名讳者已属寥寥无几,凤毛麟角矣。再说同名更是甚多,还有后代取名查之乃同祖名者,凡属不少也。至若同宗五代之内途遇不识、不相往来者,竟犹路人之无异也。此皆谱不修之过哉!目下农村城市化日盛,已有撤乡并镇、移村合庄之举措,人口散居无一,宝应境内或居曹甸镇、或购置进城住、或河西山阳长沟居、或西安丰居、或泾河居,予恐日后三世之后问其祖之由来,不能答之者必定多焉,此何尝不愈久愈烈也。
先人云:“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一然也。”今日言修谱,犹有嗤之以鼻、反唇相讥者,实乃悲哉!究其根由,乃不知修谱之功可谓莫大焉。予曾闻听金湖黎城支族叔尔祥之金言“修谱可敬祖而收族,寻根而存本,清缘而备查,增知而育后”,此一言概之也!予欲修我族宝应吉氏之全谱,目下似已不能也,故只得退而求其次,先重新整理康熙《宝应吉氏家乘》,再编篡出宝应里沟支吉氏家乘,将其连续在康熙老谱上。日后有能者出而撰全谱,尽管联记可也。
予愈思愈觉奋然,深思熟虑之余,谨以告予族曾祖永康大人,应立行事,建立修缮家乘募捐记账制度,实行现金、总帐分管执行,确定族祖春定收纳募捐现金,族祖春波监管总帐记录,族兄玉祥负责资金开支申报,族长永康族曾祖负责批核。如此上大敬祖宗于高庙,下无愧宗亲于明堂。里沟分支吉氏造册一本于家乘,宝应全支待续完章在不久。值此盛修之际,又得遇机缘与云阳吉氏联宗合谱,故暂曰《汾晋福门吉氏宝应家乘•里沟卷》。至于诸多未及之事,别序叙述详实备焉,予在此不必多言,宗亲尽管参阅康熙家乘之族谱序文可也。
予近闻里沟庶几谱成付梓,黄塍同门亦已感召待起,正议重修之计。七月三日黄塍本家族兄吉沐兴驱车与我同往江南丹阳,参加商议与丹阳、镇江吉氏联宗事宜,取得福门联宗、同尊汾晋堂号之共识。因里沟成谱在先,仅以此序代为汾晋福门吉氏宝应支重修家乘之综序,惭愧而为,惶恐甚矣。

时中华共和庚寅七月穀旦
汾晋福门吉氏宝应里沟支廿一世裔孙
正祥 敬撰于安宜沐兰斋。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38:57)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87 每页5条 当前5/18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882.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