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族谱 >> 浏览主题 版主:吉增诚(吉涛)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16 楼

同门三兄弟迁徙异乡后,不管身居何处总得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吉者福也,于是就以“福”字作为三兄弟称呼的标志了。从三兄弟起,就是汾晋福门吉氏的第一代;儿子辈、孙子辈、曾孙辈,则为汾晋福门吉氏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按此推理,福四公乃“三福公”的第四代孙(曾孙),即汾晋福门苏州吉氏的四世祖。
说福四公(德贵)是汾晋福门苏州吉氏四世祖,这与丹阳吉氏四世祖在“辈序排行”和“时间年龄”上也都能对应吻合。就“辈序排行”而言,丹阳和苏州吉氏的第四世均为“贵字辈”,丹阳四世祖的名讳为“贵和、贵中、贵华、贵高”等,由此可见,同是四世,丹阳吉氏是按“贵□”排行的,而苏州吉氏则是按“□贵”排行的。就“时间年龄”而言,苏州的福四公(德贵)是在明洪武(1368-1398)初年迁宝应的,而丹阳的贵和公则是在明洪武四年(1371)当官(福建邵武同知)的,两人的年龄当是相差无几的。由此可见,福四公(德贵)与贵和公兄弟们乃是同宗(汾晋宗)、同门(福门)、同代(第四代)、同字辈(贵字辈)、同年龄段(元末出生)的吉氏族人,故苏州迁宝应吉氏是具备与丹阳、镇江吉氏联宗条件的。

四、汾晋福门吉氏三兄弟出生年代与迁徙江南年代考
通常三十年左右为一代,兄弟间的年龄相差三岁左右。丹阳吉氏四世祖贵中公是1349年(元至正己丑九月初三日)出生的。贵中公是家中的老二,他的长兄贵和公当出生于1346年左右,他的父亲三世祖荣一公(讳润)当出生于1316年左右。同理,荣一公的父亲二世祖胜三公当出生于1286年左右。胜三公是家中的老三,他的长兄胜一公当出生于1280年左右,他的父亲丹阳吉氏始迁祖福一公当出生于1250年(南宋淳祐十年)左右。由此可见,镇江吉氏始迁祖福乾公当出生于1253年(南宋宝祐元年)左右,苏州吉氏始迁祖福启公当出生于1256年(南宋宝祐四年)左右。
按《云阳吉氏家乘》记载,汾晋吉氏兄弟三人是“宋时南渡而迁徙江南的”。说起宋时南渡,一般都认为是北宋靖康年(1126),当时金人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北宋朝的一些王公大臣以及百姓们纷纷南渡而迁徙江南。汾晋福门吉氏三兄弟也是靖康年(1126)南渡的吗?显然不是。现对三兄弟的迁徙年代作如下考证:
汾晋福门吉氏三兄弟的南渡与官家是不可相比的,北宋的康王赵构南渡时有钱有势、有车有马,还有众多随扈,而三兄弟只是普通平民百姓,南渡如同逃难,能逃到江南而保全性命就相当不易了。故三兄弟当系尚未成家的无牵无挂的年轻力壮之人,年龄当在二十岁向上。因为老年人是经不起这样颠簸的,而已成家的则要拖儿带女也不是能说走就走的,至于小孩子则不可能单独南渡。
假设汾晋吉氏三兄弟迁徙江南之时,福一公二十六岁、福乾公二十三岁、福启公二十岁,那麽,三兄弟的迁徙之年则应在1276年左右。1276年是南宋景炎元年,此时仍然是“宋时”,故而与《云阳吉氏家乘》中“三兄弟宋时南渡而迁徙江南”之说不矛盾。
至于汾晋吉氏三兄弟为何在1276年迁徙江南,其原因是斯时汾晋地区已为蒙古大军所占领,作为屡遭金人蹂躏和摧残的汾晋吉氏族人,实不甘心再忍受蒙古铁骑的践踏,故而一心向往江南南宋的汉人统治区,故三兄弟终于在1276年(南宋景炎元年)左右铤而走险毅然从汾晋迁徙江南,从而展开了福门吉氏的序幕。
作为汾晋福门吉氏三兄弟的传人,我们在寻根追祖和续修家谱之时,当不忘先祖当初谋生创业之艰难困苦,不忘历史上战争与动乱之残酷无情,我们一定要大力泓扬汾晋福门吉氏的祖德家风,让祖上的清风世泽绵延不绝、流芳万古。


汾晋福门吉氏传人吉育斌 吉家林 吉正祥
敬撰于二○一○年七月。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30:57)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17 楼

中华吉氏歌

中华吉氏,源远流长,五千余年,赫赫扬扬。初始源头,有曰吉方,
汾水之西,黄河之旁。驯养骁骏,神马腾黄,以木造车,始自吉光。
万水朝宗,归绪炎黄,胙土命氏,姞姓发祥。密雍鄂燕,四姞齐翔,
密在甘南,雍聚陕疆,鄂迁湖北,燕处河阳。密须大鼓,声震天堂,
三女投江,宁死不降,康公殉国,灵台高葬。雍山雍水,吾祖开疆,
雍父作臼,美我稻粱,雍鬲雍鼎,永宝永藏。鄂侯谏纣,正义堂堂;
恨彼暴君,戕我忠良;哀尔殷商,因暴沦亡。伯鯈封燕,浚水泱泱,
姬姞联姻,奕世恒昌;后稷元妃,贤惠端庄,繁育周先,周姬兴旺;
蹶父孔武,传节八方;韩姞永好,感戴汾王;燕姞梦兰,天使添祥。
文武吉甫,为宪万邦,西逐严允,东戍洛阳,中华诗祖,雅颂千章。
伯奇放野,操赋履霜;父字为氏,孝道弘扬;开基冯翊,世代忠良。
秦行郡县,新政登场;姞复为吉,省略女旁。两汉魏晋,及至隋唐,
陕豫晋鄂,我族故乡,冯翊洛阳,吉家郡望,英贤辈出,祖德弥彰。
吉本卫汉,不畏强梁;吉朗尽忠,忠德为堂;吉挹尽德,勇战苻王;
鹿皮系梦,兆禄兆祥;孝童擂鼓,肃政登堂;大历十才,诗满帝乡,
中孚文采,神州共仰;香山九老,吉皎其行,齿德高劭,青史传扬。
永嘉祸乱,五代残唐,辽宋金元,中原板荡。吉氏族人,星散八荒;
西口关东,烟尘扰攘;吉州洪洞,梦里乡邦;两迁鲁冀,六徙南方。
或奔苏皖,或入川湘;吴山越水,白下丹阳。吉氏宗亲,重振纲常,
传续文明,再写华章。观康昆仲,进士同榜,后辈继承,振业苏杭。
贤哲与忠,力佐康王;奠基南宋,厘订国章;首修族谱,世序端详;
吉氏大宗,千枝竞放,文有英才,武多良将。福门三祖,汾晋为堂;南渡江左,苏州云阳;三分棠棣,育振麟祥。吉青荡敌,狼牙大棒;
仕兴利箭,怒射天狼。和全忝军,力助天祥;抗元垂败,宋室消亡;
将军归隐,武夷山乡。冯翊郡侯,汾西吉祥,孟頫书碑,古今同赏。
复卿善贾,富甲一方,润州仗义,慷慨解囊。贵中四代,医德高尚,
种杏成林,种德为堂。大明洪武,骁骑二将,吉协吉劦,跃马盘江;
三战三捷,平定元梁;士能士恒,阿受吉祥;安滇镇缅,固我边防;
贡山和乐,滇黔欢唱。明威将军,卫戍河梁,裔发临清,瓜瓞绵长。
吉家苗裔,与国偕昌;明往清来,肯构肯堂。东南才俊,不亚前唐:
忠勤监察,御史吉昌;惟善攻书,裔发濮阳;吉澄勤政,巡按辽疆;
吉惠爱民,严惩豪强;廉明清正,太守吉棠,入祀乡贤,俎豆馨香;
兄携弟侄,三登金榜,翰林太史,黼黻文章;四库全书,梦熊擎纲,
入宴千叟,名倾将相。故国精英,崛起雍梁;冯翊家声,依旧高扬。
允迪雄才,强固边疆,屯田布政,政绩优良;长清长捷,后来居上,
翰林进士,敬职朝堂。宝公贤裔,创业浏阳,吉暨同根,棣萼芬芳。
昆公哲嗣,发迹三湘,辰溆安邑,远及川康。学孔居闽,莆邑龙骧,
裔迁琼海,黎汉呈祥;大升大文,诗怀浩荡,崖州文运,双璧辉煌。
中孚后裔,奋发图强;赣粤湘桂,骏马行行。吉安吉水,大历冠裳,
吉村吉屋,识我汉唐;茂公善咏,敬胜兴庠;八坤长乐,举世无双;
千公高卧,松竹仙乡,六士峥嵘,光耀彭坊;北流扶来,白马镗镗,
盛兴骏业,大仑大旺;义公彰义,乐业宾阳,胡吉同周,三拱情长;
仕明亮节,日月重光,吉田砺志,七子翱翔;东江西江,兰桂齐芳,
竹林枫树,并发祺祥;玉林贵港,兴业琳琅,木格通曹,班凤朝阳。
吉氏四雄,金田鼓浪,天京建国,三王一相。同钧执法,清廉明朗,
学贯中西,重订律章。竹楼才智,教育兴邦,南国武训,百姓赞扬。
辛亥风流,归于北洋,军阀混一,老蒋为王。列强环伺,日寇猖狂;
中华儿女,奋起救亡;鸿昌驱虏,威震蒙疆;星文抗敌,芦沟桥上;
大刀慷慨,举国昂扬。八年血战,鬼子投降;中华故国,名列四强;
洗雪国耻,屹立东方。山河再造,我族荣光;港澳回归,台澎路畅;
两岸四地,共赴康庄。亘古垂今,吉人天相;天佑辛勤,福附忠良;
殷忧振族,多难兴邦;吉氏薪传,开来继往;祖德同钦,祖训毋忘。
团结互助,爱族爱乡,修身齐家,为国争光;敦亲睦友,孝敬爹娘,
为善邻里,平和谦让;业精于勤,毁之于荒,好学上进,争作栋梁;
不沾赌毒,不涉黑黄;扶贫帮困,驱暴安良,见义勇为,当仁不让。
国以民兴,民慧国强。吉家吉业,和谐畅旺,千秋万载,地久天长!

中华吉氏  华芳、世芳、家林
于二零零七年九月九日再拜列祖列宗敬诵

该帖子被吉正祥在2011-2-5 12:32:22编辑过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31:38)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18 楼

中华吉氏祖德家风赞

中华吉氏 根自炎黄 华岱钟灵 泾渭流芳 道载黄河 情溢长江
冯翊我堂 华夏我疆 根深枝茂 源远流长 族规家训 惩戒俱详
圆融方正 崇尚纲常 治家谨慎 贤内有姜 进退得度 从严修养
明志致远 善处炎凉 尊宗敬祖 俎豆馨香 吉蠲为饎 是用孝享
兄弟既具 和乐温良 子肖孙贤 肯构肯堂 清风淳朴 奕世珪璋
忠孝为先 仁爱至上 保家卫国 护族爱乡 团结互助 庄敬自强
历代英贤 品高德尚 卓尔垂范 后昆榜样 春秋荏苒 日月流光
溯流思之 炳炳煌煌 吉方吉光 神兽腾黄 密康殉国 宁死不降
三女赴义 携手投江 据理谏纣 无畏嚣狂 伯鯈赐兰 天使致祥
文武吉甫 为宪万邦 伯奇放野 孝悌弘扬 太医卫汉 不畏强梁
舍生取义 忠德为堂 鹿皮系梦 仕人向往 孝童擂鼓 誉满乡邦
肃政登台 功显盛唐 大历才子 名噪帝乡 香山贤叟 世代传扬
观康弟兄 同登金榜 卫宋抗金 驰骋沙场 大历裔孙 怒斩天狼
全公举义 勷助天祥 儒商致富 仗义解囊 四代行医 种德为堂
汾晋三祖 福门名扬 江左后裔 宝应云阳 里沟兰祖 洁志流芳
洪武协劦 威镇盘江 御史智明 理学列行 爱民如子 吉惠吉棠
吉门中兴 文起丹阳 翰林太史 黼黻文章 一门三榜 虹贯龙翔
屯田布政 造福边疆 吉暨同宗 棠棣芬芳 崖州双璧 文星高朗
赣粤桂湘 承脉汉唐 八昆七派 大历冠裳 乱世擎旗 三王一相
中原板荡 看我儿郎 我氏有责 卫国救亡 倭寇侵华 我赴疆场
灭彼仇雠 安我家邦 冯翊家声 忠贞高尚 先贤德望 赫赫扬扬
颂兮赞哉 日月同光 耕读传家 吉人天相 厚德载物 正道沧桑
敦孝重伦 衣食农商 勤劳敬业 敦宗睦巷 戒吹戒谤 宜寿宜康
解仇纾忿 远隔凶伤 不沾邪恶 不涉淫娼 嗜赌必败 嗜毒必亡
补牢唯先 首察亡羊 为人做事 谦恭礼让 敬老爱幼 孝顺爹娘
尊师重教 学业精良 教子训孙 笃学向上 悬梁刺股 凿壁借光
身居陋室 志在高翔 不卑不亢 行止端庄 遇暴不馁 处变刚强
刚柔兼济 助弱扶良 从政为官 为民着想 慎掌权衡 拒贿拒赃
为民请命 正义伸张 瞻棠禹惠 是为榜样 吉布九州 俊杰行行
祖德昭昭 祖训皇皇 饮水思源 数典不忘 中华泱泱 我族堂堂
穷则独善 达则济苍 齐家治国 尽倾良方 国强家旺 喜气洋洋
万派朝宗 济济一堂 家风祖德 赋此辞章 赞我先贤 颂我炎黄
恭陈敬列 先贤瞩望 举族同尊 我祖荣光 承前启后 福泽绵长

中华吉氏传人 正祥 世芳 于二OO七年十月十日敬拜列祖列宗虔诵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33:19)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19 楼

重修汾晋福门吉氏丹阳总支家乘综序

先祖功德千秋颂,后裔忠孝万代传。哲人说:“二十四史者,二十四朝家谱耳。”家有家谱好比国之有史,史记一朝兴衰,谱订众脉根源。正史是帝王的家谱,家谱则是百姓的正史。家谱同国史、方志并列为中国史学三大支柱。
国泰民安的新世纪,日渐宽松的大环境,使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新修、续修家谱也就成了较为普遍的行为。历史上,丹阳曾经是明清时期吉氏郡望,明清两朝留传史册者有一半以上籍贯署丹阳,到了乾嘉年间丹阳吉氏几乎成了全国吉氏的代名词,可见影响之深远。
根据《明史》、《大清一统志》、《镇江府志》、《丹阳县志》、《万姓统谱》等典籍记载:从元朝末年开始,丹阳吉氏家族中陆续出了多位名人,丹阳吉氏也因此而兴盛;到了明代,吉氏已成为江南丹阳的名门望族。贵和公官福建邵武府同知,有政声;梁公官京山令,精于诗文,所到之处皆有留题;棠公官御史,秉正不阿,力行惠政,弹劾宦官谷大用、又论救大学士石珤;惠公(丹阳吉氏十二世)授任浙江绍兴府上虞县知县,后升授绍兴府知府,诰授中宪大夫。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丹阳吉氏家族更为兴盛,被誉为“一门三太史”的三位翰林梦熊公、梦兰公、士瑛公;宗巷支享誉全族的“一门清德宜寅念、两世贤科值酉年”之梦兰公和他的两个儿子士瑛公、士琦公分别在乾隆癸酉、乾隆已酉、嘉庆辛酉接二连三地考中举人;骆驼桥支的梦熊公长子士璜公以大挑一等分发四川,任四川中江县,梓潼县知县;次子世琛公以四库全书处行走、优叙布政司经历分发云南,任琅盐井白盐井提举,景东直隶厅同知;钟颖公四校楚闱、重游泮水,历任鹤峰、会理二州知州。遗憾的是丹阳的吉氏家谱在文革之后就再也没有谁见到过,研究者也只能在《江南通志》、《丹阳县志》中寻找只言片语,而在《丹阳县志》找到的无一例外提到取自《吉氏家乘》,那么《吉氏家乘》究竟还有没有存世的,哪怕是残本,这就成为每一个关心它的人永远不会放弃的追求。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寻找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作为影响力较大的媒体《参考消息》把海外掀起的“寻根热”及时地进行报道,拓人视野,启人神智,催人奋进!特别是上海图书馆通过自身馆藏家谱的优势为海内外寻根人士提供优质服务;接着又在互联网上发现了有一套吉氏家谱在美国,但介绍很简单,在美国什么地方不清楚,只知道有16本,其他的一概没有说明,无从查询。不过通过这条线索再加上上海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很快确认为应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该馆藏有中文文献选22万余册,最早的藏品是1902年,慈禧送给哥伦比亚大学上千册中国图书。现有藏书逾三十五万册,以中国史、地方志、文学、家谱、人物传记等为主。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所藏的《云阳吉氏家乘》系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传教士通过教会办学校的方式所得。时至今日,经过了战乱、土改、文革,国内的家谱早已荡然无存,但令人欣慰的是这套命途多舛的《云阳吉氏家乘》如今却静静地躺在大洋彼岸的书架上!据谱书记载属第二十四号宏昌公所领。宏昌公乃贵华公后裔,此套家谱保存相当完好,宣纸线装,分别装在四个蓝色的书函里,每本谱书的封面上钤有两枚长方各一的东亚图书馆藏书印章。
从家谱的内容看:北宋末年,靖康之变(1126年),金人入侵中原,徽、钦二宗被俘五国城,宋高宗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即位,此时北方有不少宋人避战乱南迁。其中就有汾州南部(今山西省襄汾、洪洞、绛县、曲沃、新绛一带)吉氏族人。据《云阳吉氏家乘》记载:“靖康之变,宋人南渡时,汾晋地区(山西汾州)有吉氏弟兄三人避战乱来到江南。老大吉福一占籍江南丹阳县城内太平桥左长街,老二吉福乾定居于江南镇江城内、占籍丹徒,老三则居于江南的苏州。”据《云阳吉氏家乘》记载所知,北宋末年从山西汾州迁往江南的吉氏三兄弟的后代,分别形成了丹阳太平桥吉氏、镇江吉氏和苏州吉氏三支。其中,丹阳吉氏的后人记载并保存了北宋南渡以来家族的谱系资料,称为丹阳吉氏,并尊吉福一为丹阳吉氏的一世祖。元明之季,镇江吉氏谱系资料遭兵火遗失,所幸丹阳谱牒世守,康熙四十四年丹阳吉氏修谱时镇江族人请附谱稿于其后,尊吉福乾为镇江吉氏始祖。苏州吉氏福启公的曾孙德贵公(号称福四公)由于兵乱自阊门迁至苏北扬州府宝应黄塍沟,形成宝应吉氏、里沟吉氏等后人。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34:21)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20 楼

丹阳吉氏始迁祖福一公,并按居住地分为丹阳太平桥支。传二世,太平桥支的胜一公迁居于丹阳城东门外的黄埝庄(即今珥陵黄埝桥),从而分出了丹阳黄埝庄分支。四世后,因丹阳太平桥支的吉氏子孙日益增多,该支即分成为贵和公、贵华公、贵中公、贵高公4个分支,再后来在这4个分支中又形成若干派支。十世后,在太平桥支中又分出了青阳铺分支。明御史吉棠告老还乡后定居在梅庄(即现在陵口);其裔孙又一支迁往西乡枫村(即今河阳冯村)。12世时,在太平桥支中明御史棠公之孙可久公后裔分出了江宁(今南京)分支。八修家谱时主修20世廷椿公之曾祖昌公迁居江苏溧阳。18世秉正、秉直二公兄弟迁居大坝头(今导墅镇)。草堰宗巷二十世汝愚公清代道光年间迁居丹徒。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四修家乘镇江族人并入丹阳, 丹阳吉氏镇江支世系和年表均附诸谱,并单列为一册。其后,17世世禄公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迁居安徽天长,形成天长分支。20世森公、棣公于清咸丰三年(1851)迁居苏北东台,形成东台分支,20世兆鳌公等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迁居苏北兴化,形成兴化分支等。
随着丹阳吉氏家族的兴旺发达,《云阳吉氏家乘》也应运而生。首先是由棠公发起,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根据其叔父天泽公所藏先世宗支图组织编修出北宋以来的首部吉氏家谱,为《云阳吉氏家乘》的问世奠定了基础。其后360多年间,《云阳吉氏家乘》一修再修,除二修谱书久已失考无从载入外,其他分别于康熙乙酉年(1705年)十三世耀奎公三修;乾隆丁丑年(1757年)十六世镇公四修;乾隆己酉年(1789年)十七世梦熊公五修;道光甲申年(1824年)十八世士璜公六修;道光丁未年(1847年)十九世钟颖公七修;光绪癸未年(1883年)二十世廷椿公八修。现在流传下来的八修家谱仅见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八修《云阳吉氏家乘》谱书全套共16册,八开十六大本,有诒堂木活字刻印本,书依题云阳吉氏家乘,卷端题吉氏家乘。该书仅印刷了40(套),且其中一份被注销、一份粗纸的存档、两份为草谱,分发给丹阳吉氏各支、分支和派支的只有36份(套)。
有的东西当你拥有的时候并不会觉得它的存在,一旦失去你就懂得它的珍贵。《吉氏家乘》同样也是这样,但如今幸好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还藏有一套,通过1983年由台湾成文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可以查询到《云阳吉氏家乘》,地名:中国江苏丹阳,时间:1883年,主修:吉廷椿。遥望远在他乡的家谱,望谱徒兴叹,可望不可及。2003年秋天经过各方共同努力与协助,有我承担所有费用,最终美国犹他家谱学会(GSU)拍摄制作提供微缩胶卷,国家图书馆复制还原,把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家谱又完整地带回到了它的出生地——丹阳,也算为家族尽点绵薄之力吧!
在美国,收藏中国家谱最为著名的机构是犹他家谱学会(GSU)。犹他家谱学会总部设在犹他州盐湖城东北庙街,1894年由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创立,是一个民间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为家谱学的研究收集、组织和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记录。起初,他们仅收集手稿和书籍,自1936年后开始以微缩技术复制各国、各民族的家谱,中国的家谱当然也在收集之列。犹他家谱学会图书馆共收藏有关中国资料达一万余卷,其中有关中国的家谱就有一万七千多种。在距盐湖城20公里外的洛基山脉处开凿一座花岗岩石的地下资料库,所有的微缩胶卷母片都永久保存在此。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35:1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87 每页5条 当前4/18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10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10)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2,699.2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