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族谱 >> 浏览主题 版主:吉增诚(吉涛)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11 楼

第四章  名贤考
康熙谱名贤个人资料
吉福四-----------------------------------------273
吉缘五-----------------------------------------274
吉宁-------------------------------------------275
吉瓒-------------------------------------------276
吉琳-------------------------------------------277
吉兆-------------------------------------------278
吉第-------------------------------------------279
吉增-------------------------------------------280
吉应魁-----------------------------------------281
吉永孝-----------------------------------------282
吉永第-----------------------------------------283
吉逄友-----------------------------------------284
吉登庸-----------------------------------------285
吉登奎-----------------------------------------286
吉光绘-----------------------------------------287
吉兰生-----------------------------------------288
吉尚瑗-----------------------------------------289
吉容大--------------------------------- -------290
吉履和-----------------------------------------291
吉心培------------------------------------- --292
吉鸿猷------------------------------------ ---293

[color=#0066FF][/color]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27:10)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12 楼

汾晋福门吉氏家乘统序

中华吉氏历史悠久,其源流可总括为“根系黄帝,宗于吉甫,派演冯翊,传佈九州”。由此而拟联曰:“黄帝子孙,清风世泽,越五千年,源远流长传四海;吉甫后裔,冯翊根基,衍百余世,叶茂花繁耀九州。”
按《国语》、《史记》记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有子二十五宗,共赐封了十二姓,其中就有“姞姓”。按《诗经》、《左传》记载,春秋时有“姞姓”南燕国,其开国君主伯鯈是黄帝的裔孙。按《新唐书》、《玉海》、《通志》记载,吉氏出自姞姓。由此可见,我们吉氏“根系黄帝”。
西周时有官居师尹的兮甲吉甫公(兮氏,名甲,字吉甫,习惯称“尹吉甫”),其封邑在楚地房陵(今湖北房县)。吉甫公于西周宣王五年(前823)时製作了青铜器“兮甲盘”,此盘宋代出土,现藏于日本书道博物馆,盘上铭文记载了他驱逐玁狁、安定成周的武功政绩。吉甫公还创作了《六月》、《崧高》、《烝民》、《韩奕》、《江汉》、《都人士》等若干诗篇,均收录于我国古代诗歌总汇的《诗经》中。因此,古人赞之云“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吉甫作诵,穆如清风”等;今人则誉之为“中华诗祖”。吉甫公的后人不再是“兮氏”了,他的长子伯奇(庶出)徙居冯翊(今陝西大荔一带)后以其父之字“吉”为氏,从而形成冯翊吉氏;他的次子伯邽(嫡出)则以其父之官职“尹”为氏,从而形成新的尹氏。因此,吉甫公在《诗经•小雅•都人士》中有诗句云:“彼君子女,谓之尹吉,我不见兮,我心苑结。”如今,我们公认:吉甫公是吉氏的开宗鼻祖,伯奇公是冯翊吉氏的开基始祖,吉氏“宗于吉甫,派演冯翊”,冯翊是汉唐时吉氏之郡望。
汉唐以来,冯翊吉氏代有闻人,并逐渐分流迁徙而传佈九州。西汉时有为民兴修水利的陝西汉中太守吉恪;东汉时有在河南许昌卫汉反曹的太医令吉本(一作吉平);三国时有出任山西临汾令的吉茂(字叔畅);西晋时有为国尽忠、为民尽德的御史中丞吉朗;东晋时有率兵抵抗前秦苻坚的魏兴太守、轻车将军吉挹(字祖冲);南北朝时,有得方伯体著《秦纪》的四川益州刺史吉翰(字休文),著《异字同音》、《十五代略》的散骑常侍吉文甫,梦鹿兆祥而清正廉洁的湖北武昌太守吉士瞻(字梁容),居湖北襄阳击鼓鸣冤救父的孝子吉翂(字彦霄)等;大唐时,有居河南洛阳官拜宰相且智诛恶吏来俊臣的吉顼,居江苏楚州迁江西鄱阳的“大曆十才”吉中孚,晚年居河南洛阳的“香山九老”吉旼等。北宋时,有着名的吉氏“四进士”,其中吉甫居山西绛州,吉观国、吉康国兄弟居河南澹州通利军,吉与忠居山东兖州(靖康南渡后居浙江杭州);还有居河南汤阴且参加“岳家军”的抗金将领吉倩(小说中作吉青)等。
宋时,山西汾州(今汾阳、介休、平遥、孝义、灵石一带)已成为吉氏郡望,我们的直系祖先就居住在那里。靖康年(1126)北宋灭亡后,汾州成了女真族金人的统治区;南宋后期,这里又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28:50)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13 楼

为蒙古大军所佔领。作为屡遭金人蹂躏和摧残的汾晋吉氏族人,实不甘心再忍受蒙古铁骑的践踏,故而一心向往江南南宋的汉人统治区。南宋景炎年间(1276-1277),汾州有吉氏三兄弟(福一、福乾、福启)终于铤而走险,毅然从汾晋南渡而迁徙江南,从而展开了汾晋福门吉氏的序幕。
汾晋吉氏三兄弟迁徙江南后,老大福一公居丹阳,老二福乾公居镇江,老三福启公居苏州,从而形成汾晋福门吉氏的三支。丹阳吉氏于明正德十二年(1517)首先编纂了家乘,镇江吉氏亦于清康熙初年编撰出家谱稿。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丹阳吉氏四修《云阳吉氏家乘》时,镇江与丹阳吉氏联宗合谱,老大福一公和老二福乾公的后人从此联为一体。至于苏州老三福启公的后人,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五修《云阳吉氏家乘》的谱序中,还认为“苏州后人不可考”。实际上,福启公的后人已于明洪武初自苏州阊门迁徙至苏北扬州府宝应县,登籍黄塍沟之东郊,从而形成宝应吉氏,并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独自编纂了《宝应吉氏家乘》。
历史上的战乱与迁徙,造成了汾晋福门吉氏三兄弟的离散和失去联繫,但汾晋福门吉氏的后人一直没有忘却自己的先祖。宝应吉氏乃有世代相传之口信曰:“我祖来自苏州府阊门街,祖先弟兄共计三人,我祖迁徙苏北宝邑,另二祖留在江南。”另有丹阳导墅镇八十七岁的吉汉英老人反映:“民国三十六年(1947)在阳邑宗巷曾看到新修的《云阳吉氏家乘》谱序(民国九修《云阳吉氏家乘》已尽毁于日寇入侵时和文革动乱时),说老祖先兄弟三人从山西迁江南后分为三支,现两支在丹阳、一支在扬州。”上述情况告诉我们:宝应吉氏一直知道祖先是三兄弟,本祖之根在苏州,但不知另二祖在江南何处;而丹阳吉氏曾认为三兄弟中“苏州后人不可考”,到民国修谱时方知悉苏州后人已迁扬州了。
遵循祖先迁徙足迹,依据多种吉氏谱牒,汾晋福门吉氏三兄弟的裔孙吉育斌、吉家林、吉正祥等联手寻根追祖,通过综合考证,发现了家族源流的若干事实真相。具体情况可详阅《汾晋福门吉氏寻根追祖记》一文,现简述如下:
一、福一公、福乾公、福启公三兄弟是宋时从汾晋迁徙丹阳、镇江、苏州的三位吉氏始迁祖,我们可称之为“汾晋福门吉氏三始祖”。
二、“福门吉氏三始祖”是南宋淳祐至宝祐年间出生的,他们是南宋景炎时从山西汾州迁徙江南的,渡江后兄弟离散,故而分居于江南的丹阳、镇江、苏州三地。
三、宝应吉氏始迁祖福四公(讳德贵)是老三福启公的曾孙,他是明洪武初年举家从苏州阊门迁徙苏北安宜(今宝应)黄塍沟的。因此,福四公是“汾晋福门吉氏四世祖”。
四、福一公的曾孙丹阳吉氏四世祖贵和公、贵中公、贵华公、贵高公等,与福启公的曾孙宝应吉氏始迁祖福四公(德贵)是同汾晋宗、同福门、同贵字辈的从兄弟。
五、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宝应福四公(德贵)的裔孙第十一世祖兰生公(字幽侯)从黄塍沟因拒兵役迁徙曹甸里沟,其后人形成“汾晋福门宝应里沟吉氏”。
六、清嘉庆至咸丰年间,福乾公的裔孙:镇江吉氏十九世祖鹤翔公,二十世祖森公、棣公、槐公、楷公兄弟,二十一世祖煜公、烺公兄弟等,举家从镇江迁徙苏北东台,其后人形成“汾晋福门东台吉氏”。
万物本于天地,故树有根,水有源,人有列祖列宗。中华儿女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尊宗敬祖是华人的优良传统,祭祀祖先、纂修族谱、建造宗祠等,都是古今盛行的民族风俗。二○一○年岁在庚寅,七月骄阳似火,汾晋福门丹阳、东台、宝应吉氏的族人代表齐聚丹阳宗巷,共商联宗修谱大计,确定了以“汾晋堂”为丹阳•东台•宝应“两岸三地”吉氏的堂号,以示不忘祖根;制订了“统一口径,各自为块,条块结合,合中有分”的修谱方略,争取在两年内印发全套《汾晋福门吉氏家乘》。丹阳谱由育斌主修,镇江东台谱由家林主修,宝应里沟谱由正祥主修。
千年等一回,汾晋福门吉氏的联宗合谱来之不易。慕文武为宪,追作诵清风,为正本清源,谨序之。

汾晋福门丹阳•东台•宝应吉氏传人
吉育斌 吉家林 吉正祥 敬撰于二○一○年七月。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29:15)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14 楼

汾晋福门吉氏寻祖追根记

中华吉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二○○八年,国家公安部公佈了中国姓氏人口数量排名的前三百位,其中吉姓人口的排名为第一百九十五位。目前,居住在国内大陆各地的吉氏总人口数量约五十万(不含台湾、香港、澳门及侨居海外的吉氏族人),并涌现出若干吉氏族人云集之地,汾晋福门吉氏即为其中突出的典型。汾晋福门吉氏是南宋时从山西汾州迁徙江南的,起初分为江苏丹阳、镇江、苏州三支。后来,丹阳吉氏又分支分派,还分出江宁、浙江孝丰等外地分支;镇江吉氏中也分出东台、兴化、安徽天长等外地分支;苏州吉氏族人于明初迁宝应,宝应吉氏中又分出黄塍前后庄、里沟等分支和云贵、金湖丁宁等外地分支。如今,江苏丹阳、东台、宝应等地的汾晋福门吉氏裔孙传承有序,族人众多;而云南镇雄和贵州毕节两地劦公支系的吉氏族人就近五万,江苏金湖丁宁世泽的吉氏族人也近一万。现据多种史料和各地吉氏谱牒资料,特撰《汾晋福门吉氏寻根追祖记》一篇,以示尊宗敬祖。

一、云贵吉氏的寻根之旅
云贵吉氏的始迁祖为吉劦、吉协兄弟二人,当今云南镇雄和贵州毕节的五万吉氏族人乃劦公的直系后裔。二○○六年以来,镇雄、毕节劦公支系吉氏族人开展了一系列的寻根追祖活动,先后多次赴江苏南京、丹阳、镇江、苏州、金湖和山西汾西、吉县等地追寻祖根,从而带动了各地吉氏寻祖根、修家谱的热潮。
按清咸丰五年(1855)手写和光绪四年(1878)刻印的《云贵吉氏宗谱》记载:元末明初时,吉劦、吉协兄弟二人离家参加朱元璋领导的大明军,攻佔金陵(今南京)后驻防于南京小西门珠市街金竹林。明洪武十四年(1381),兄弟二人又随傅友德、沭英大军赴云南平叛,均授任武节将军骁骑卫之职。平叛结束后,吉劦公率部驻屯于云南镇雄和贵州毕节两地,其后裔繁衍昌盛,形成镇雄、毕节等地的吉氏支系,族人多达五万,且吉劦公的陵墓现仍在镇雄的陈贝屯。
云贵吉氏寻根之旅的第一站是南京。然而,当初的南京小西门今已不存,只知小西门位于水西门和汉中门之间,所谓“珠市街金竹林”更是难寻其址了。对于此事,新华报业网记者刘泱在2006年4月25日的《金陵晚报》上曾作专题报导,呼吁南京群众协助云贵吉氏来寻根。事后大家认为,即使找到了“珠市街金竹林”,也只是大明军的一个驻防地,并不能证明吉劦、吉协二公的出生地在南京。经学者分析,元末明初驻防南京的大明军主要是安徽和江苏人。于是,在南京吉咸东(宝应吉氏)宗亲的协助下,云贵吉氏代表走访了居住在南京郊区的一支祖籍安徽的吉氏族人。不过,这些族人只知道祖上是随朱元璋大军而迁居南京的,由于世代务农,未曾修家谱,因而无法证明吉劦、吉协二公是否祖籍安徽。
由于《云贵吉氏宗谱》中记有不少丹阳吉氏的知名先祖,故云贵吉氏代表又先后两次赴江苏丹阳寻根。大家一起研究后认为,吉劦、吉协二公祖籍江苏的可能性要比安徽大,因为安徽籍的大明军乃是朱元璋的子弟兵,到洪武十四年派兵赴云南平叛时,安徽籍兵士留守南京保卫都城的可能性较大,故派往云南的当以江苏籍兵士为主。又听到江苏金湖丁宁吉氏正在续修族谱的消息后,云贵吉氏代表立即赶赴金湖,终于从金湖丁宁世泽的吉氏传人中打听到“吉劦、吉协二公乃是江苏苏州阊门人”的资讯。

二、金湖丁宁吉氏的祖根在宝应,宝应吉氏的祖根在苏州
金湖丁宁吉氏传人为何知道“吉劦、吉协二公是苏州阊门人”呢?原来江苏金湖丁宁世泽吉氏现有族人近万,他们曾于清光绪七年(1881)和民国十四年(1925)先后两次纂修过《丁宁吉氏家乘》。二○○六年八月,丁宁吉氏又三修了《丁宁世泽吉氏家谱》,新谱书已被“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阅览室”和“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所收藏。
按《丁宁吉氏家乘》记载,金湖丁宁吉氏始迁祖是吉鸢、吉鹏兄弟二人,他们是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江苏宝应黄塍沟迁至黎城(今金湖县城)河北丁宁庄的,其子孙繁衍而形成了丁宁吉氏,在丁宁吉氏后裔中,又有迁江苏盱眙、洪泽、宝应和安徽天长等地的。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29:53)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15 楼

至于江苏宝应黄塍沟吉氏,其十一世祖吉琪、吉琦、吉尚瑗三公,曾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纂修了《宝应吉氏家乘》共二册,木版刻印,现存原本一套,收藏于丁宁世泽吉氏传人吉士祥处,这是现今存世吉氏谱牒中年代最早的一部木刻版谱书。这部谱书对宝应黄塍沟吉氏始迁祖的记载是:“福四公,讳德贵,于明洪武初年举家从苏州阊门迁徙于苏北安宜(今江苏宝应)并登籍,隐迹于黄塍沟之东郊。”对始迁祖后裔的记载是:“福四公(德贵)生‘缘一、缘二、缘三、缘四、缘五’五个儿子,其中缘一、缘二无后,缘三、缘四居黄塍沟后庄,缘五居黄塍沟前庄。缘三、缘四、缘五公的后裔繁衍,从而形成黄塍沟吉氏。”谱书中还说:“缘三公的玄孙叫吉春,春公生二子往居黎城(今江苏金湖县城)”。由此方知,黎城河北丁宁庄(今属金湖)吉氏的始迁祖吉鸢、吉鹏兄弟二人乃是宝应黄塍沟吉氏六世祖春公所生之二子;丁宁吉氏的祖根是在宝应,而宝应黄塍沟吉氏的祖根则在苏州。
就宝应黄塍沟吉氏始迁祖福四公(德贵)的五子而言,其中缘三公、缘四公、缘五公皆有后裔繁衍,为何缘一公、缘二公却无后呢?实际情况是:缘一、缘二就是吉劦、吉协,兄弟二人在其父福四公(讳德贵)迁徙宝应前已离家参加了大明军。正因如此,才会有“吉劦、吉协二公是苏州人”之说。

三、从宝应吉氏寻根到汾晋福门吉氏追祖
1、宝应吉氏的“祖传口信”
就长江以北的江苏宝应吉氏而言,不仅是在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纂修过《宝应吉氏家乘》,还保留着一个世代相传的“口信”。如今你只要到宝应吉氏族人中去问一下,哪怕是在田间务农的农民,大家都会告诉你:“听祖上讲,宝应吉氏是从苏州阊门迁来的,吉氏老祖宗有弟兄三人,其中两个在江南,另一个就是我们江北宝应吉氏的祖先了。”宝应吉氏这一“祖传口信”,使我们有了进一步寻根追祖的线索。
2、《云阳吉氏家乘》记载的“祖根资讯”
近年来,相继发现了存世的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七修和光绪九年(1883)八修的《云阳吉氏家乘》谱书。按《云阳吉氏家乘》记载:“宋时,有吉氏三兄弟从汾晋(山西汾州)南渡而迁徙江南,老大福一公占籍丹阳,老二福乾公占籍镇江,老三福启公占籍苏州。”首部《云阳吉氏家乘》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由丹阳吉氏十世孙吉棠公纂修的,丹阳与镇江的吉氏后人于清乾隆年间四修家乘时联宗合谱,苏州吉氏后人因失去联系而无考。在明清两代,云阳吉氏成了江南的望门大族、文人之乡,族人中先后出了六名进士、十名举人、十四名贡生人,终老于秀才的则不计其数,故而被誉为“八代两乡贤,馨香俎豆;一门三太史,黼黻文章”。“两乡贤”乃指吉棠、吉梦熊,二公因其生前业绩昭着,故世后均奉旨入祀乡贤祠;“三太史”则指吉梦熊、吉梦兰、吉士瑛,三人中进士后均钦点翰林。随着族人的迁徙,云阳吉氏还形成了江苏江宁(今南京)、东台、兴化和安徽天长、浙江孝丰(今安吉)等分支。
3、福四公(德贵)是苏州“三福公”的曾孙
按《云阳吉氏家乘》记载,宋时,江南的丹阳、镇江和苏州分别从汾晋迁来了三位“福公”,其中“大福公”福一和“二福公”福乾的后裔已在清乾隆年间联宗,其子孙繁衍至今已传三十世左右,而苏州“三福公”的后裔则无考。如今,我们将《宝应吉氏家乘》的“谱书记载”及宝应吉氏的“祖传口信”与《云阳吉氏家乘》挂起钩来推理分析推理,苏州“三福公”的后裔就有考了。
《宝应吉氏家乘》为何称吉德贵为 “福四公”呢?这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福四公在本家族兄弟中排行老四,他上有三个族兄;第二种:福四公系苏州阊门“三福公”的后裔,他是“三福公”的第四代孙(即曾孙)。第一种可能性应当排除,因为宝应吉氏的“谱书记载”及“祖传口信”中,均无福四公有三个族兄之说。第二种可能性比较切合实际,因为其与宝应吉氏的“祖传口信”和汾晋迁徙江南吉氏三兄弟的“世系传承”相吻合。
从汾晋迁徙江南吉氏三兄弟的称呼是:老大福一公、老二福乾公、老三福启公。一是数字之首、乾是八卦之首、启有起始之意,“一、乾、启”三字均意味着从头开始,这样的称呼非常符合三兄弟始迁祖的身份。至于三兄弟的称呼中为何都有个“福”字呢?这当是三兄弟南迁之时祖上的嘱咐。这就是说,汾晋吉氏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30:25)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87 每页5条 当前3/18页 [1] [2] [3] [4] [5]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9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  游客查看全部(9)位游客 +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2,089.8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