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中华吉氏论坛、团结姓氏兄弟、振我家声、兴我中华!
中华万家姓 >> 中华吉氏论坛 >> 吉氏族谱 >> 浏览主题 版主:吉增诚(吉涛)
 
 吉氏族谱   吉氏商贸   吉氏新闻   吉氏源流   吉氏分布   吉氏人物   吉氏音像   吉氏文化  全部分类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41 楼

宝应黄塍吉氏修谱广告

水有源,木有本,人有根。源不溯,不能流远悠长;本不固,不能枝繁叶茂;根不理,不能子孙昌达。所以修谱乃一族之大事,尊祖理宗,上绍百代之传,下衍万禅之绪。古人说“人走留名,雁过留声”,不论生男生女,皆入谱留名,如此祖宗甚幸,子孙甚幸!
我黄塍吉氏先祖福四公,讳德贵,汾晋福门苏州支福启公之曾孙,于明洪武初(1368年)由苏州府阊门街因兵乱搬迁而来,生五子,乃我氏昭穆之始。现我族人丁兴旺,蕃衍昌盛,迄今已经繁衍二十多代。支派众多,散居四乡及临邑,如高邮、淮安、金湖、盐城、盱眙、洪泽、天长、扬州、南京,以及省外如广东、云贵、河北,甚至侨居海外和台湾。我族历史上曾三次修谱。首修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修葺家乘,今存世二本。二修家谱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耗时十多年,由来宾公收集整理成一本手抄集子(传言为宣统谱),可惜在1988年不幸遗失,这是我族莫大之损失。第三次修谱是由吉鸿业等发起,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发出建祠修谱广告,因时遇抗战在即,也未能修成。
家族无谱,则历代宗支紊乱、昭穆无序、世系难考,我氏本为宝邑望族,历代名人贤才甚多。家谱得修,上对得起祖宗,下有教于子孙,更逢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惟望我氏族人相互传告,踊跃参与这次修谱,把自家历代祖上及己名讳、孝行、善言、懿德、义举、轶闻抄录过来,入谱当以永世相传。如此我宝应黄塍吉氏一谱传世,万代永昌。
特此广告。
发起人:
二十世:咸慕   咸东   尔祥  
廿一世:沐兴   沐沪   正祥
廿三世:祖培

宝应吉氏家族修谱委员会
二O一O年七月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48:52)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42 楼

吉氏像赞

在  宛  容  音

斗     齿
山     德
今     古
安     推
仰     尊
风     月
流     旦
长     有
往     评
典     慈
型     惠
堪     常
作     留
后     众
人     口
师     赞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49:26)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43 楼

中华吉氏鼻祖尹吉甫像赞

(有图片)

文武吉甫,万邦为宪;忠勤廉谨,辅弼周宣。
北伐猃狁,卫国靖边;洛阳驻节,淮汉安然。
中华诗祖,雅颂千篇;弦歌尹吉,瓜瓞绵延。
房陵遗绪,青峰祠殿;兮甲宝盘,传续万年。

兮甲吉甫公,姞姓,兮氏,名甲,字吉甫,房陵人,卒葬房之青峰山(古称召南,今湖北房县)。西周周宣王之辅弼大臣,任职为“尹”,即“太师尹”。吉甫公创作了《崧高》、《烝民》、《六月》等诗篇赠送同僚,后收入《诗经》。吉甫公是目前已知的《诗经》最早的收集者,是诗歌风格赋、比、兴,以及诗以民为本、诗应颂之并讽之,等优良传统的开创和发扬者,故被誉为中华诗祖。其子伯奇取父字为氏,立足冯翊,遂成郡望。

中华吉氏开基祖伯奇像赞

(有图片)

厚德以载,孝悌为怀;虽长却庶,虔诚不懈。
受谗放野,饥寒难奈;楟花为食,荷衣芒鞋。
操琴明志,履霜驱霾;冯翊一曲,孝动天涯。
父字为氏,天性相偕;千古纯情,中华鸿楷。


伯奇公,西周太师尹吉甫公前妻所生,名瑄,字伯奇。因后母屡谗,被放野,遂作《履霜操》抒怀,唐韩愈和北宋黄庭坚俱对《履霜操》赋诗以赞。伯奇被放野后居冯翊,庄敬自强,孝行弥笃,尊甫公之字“吉”为氏,其后裔成为冯翊吉氏。伯奇乃冯翊吉氏开基祖。伯奇公之同父异母弟伯邽(名球)后裔,则以甫公官职“尹”为氏,故尹氏、吉氏,为同父异母之亲兄弟。甫公在《诗经•小雅•都人士》篇中,也咏唱了自家儿孙“谓之尹吉”。

汾晋福门三老祖像赞

丹阳始祖福一公

(有图片)

宋时南渡离汾晋,江左丹阳立吉门;
厚德传家沐凤泽,古风好义浴天恩。
太平桥下清流远,黄堰庄头和日暾;
八百春秋东去水,有诒堂上记家根。

镇江始祖福乾公

(有图片)

行健千尘依水旁,法天通彻悟兴亡;
大江淘尽灰飞灭,浊浪排空势慨慷。
怀古风云登北固,降贤才俊噪云阳;
江南吉氏本汾晋,功在金山济永昌。


苏州始祖福启公

(有图片)

棠棣三分江左春,只缘北国冷侵身;
云阳两处紫荆茂,山寺孤舟残月新。
门泊东吴看逝水,窗含西岭浥轻尘;
江南江北一江断,代有安宜裕后人。


宝应始祖福四公

(有图片)

福公年景逢洪武,兵乱阊门市野荒;
身世浮沉思洛翊,山河破碎忆平阳。
迁途碌碌隋堤柳,羁旅迢迢芦荻霜;
行至白田丰泽处,黄塍沟里筑康庄。

里沟始祖兰生公

(有图片)

一身正气化幽兰,自古男儿岂泪弹?
惟叹中原遭异主,忍栖忠志隐芦滩。
三藩欲卷云龙雨,四海难平飞虎澜。
不与相残不入列,但凭淡泊作衣冠。

吉兰生:字幽侯,约出生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其时明末清初,江山易主,时局动盪,民不聊生。因清廷入关后利用明朝投降官将,顺势消灭闯王大顺政权和南明政府,于康熙十二年(约1673年)意欲大举南下平定三藩、苏北遭到强征兵役之时,公值牛犊盛景,不满异族入主,愤而放言拒役,指责新朝,遭清廷追捕,遂遁迹宝应曹甸东荡里沟芦苇丛中,此宝应吉氏里沟之昭穆之始。生二子,老大锟公(行以一)居岸上结庐(现南庄),老二铻公(行以二)居舟中,后裔依水而居(现东墩)。子孙后裔埋名六世后至民国初始、第18世时(清末民国时期)子孙名讳(斯字辈)方敢入族归宗,按照宝应吉氏黄塍沟清康熙谱字辈排序。公念祖之国,不入新朝,其志如兰;退而隐遁,幽居芦荡,甘于平淡,不落南山东篱也。赋诗赞曰: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锟铻天下,德品承当。
三屠十日,何其惶惶;祖之故国,令感迷茫。
陶令明觉,天地泱泱;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2:54:45)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44 楼

宝应吉氏居住地分布图

(有图片)
黄塍祖居与里沟吉氏迁居方位分布图(图一)

(有图片)
里沟吉氏各村方位分布图(图二)

宝应吉氏祠堂楹联

祠堂用联
履霜行孝 冯翊家声 子孙繁衍 瓜瓞绵绵也 千年不古
卫国尽忠 汾阳世泽 人士纷呈 螽斯蜇蜇乎 百世由今
西周贵胄
受乾坤正气穆穆祖宗圣泽远流谋燕翼
昭日月光华雍雍门第仁风长布振麟祥
瓜瓞绵延
龙翔吉第宏泽广被子孙 金炉不断千年火
凤翥福门德名永盛日月 玉盏常明万岁灯
廊殿用联
入祖庙非徒垂馨优乎见忾乎闻扬百代精神志事
报宗功无如务本朴则农秀则士昭千秋礼乐桑麻
明堂用联
汾晋南迁 一渡三处 云阳吉第 紫荆复茂 九世同堂笑
姑苏北顾 孤行百年 宝应福门 青柏常春 千秋共祖荣
书斋用联
明月沉时不堪忍 追忆李沟 南庄东墩芦中影
清风起刻无可奈 萦怀冯翊 北府西郡座上人
备注:明月清风寓意明朝和清朝,芦中影指李沟始迁祖,座上人指冯翊郡历朝名人——汉中太守吉恪、临汾令吉茂、中丞吉郎、吉挹等
叙事长联
追思冯翊,念祖功,西周中兴著四诗;宋主南渡后,兄弟三人离汾晋,开基江左并苏府;功名又鹊起:八代两乡贤,一门三太史;黼黻文章千秋颂,吉第流芳承紫气;
回溯姑苏,怀宗德,洪武赶散迁八宝;清人北起时,子孙七代隐里沟,延祀南庄兼东墩;枪笔犹美谈:三响千人溃,百福一模书;淋漓能勇万户传,福门衍庆秉幽兰。
备注:
上联“四诗”指《诗经》,今权威考证其作者为吉氏鼻祖尹吉甫。“八代两乡贤”是指丹阳吉氏的吉棠与吉梦熊都是丹阳县的“乡贤”,入孔庙配祀孔子,两人相隔八代,是吉氏祖宗中享受殊荣的人物。下联“一门三太史”,是指丹阳吉氏一门出了三个翰林,即“兄弟翰林”吉梦熊与吉梦兰、“父子翰林”吉梦兰与吉士瑛。
下联:八宝指宝应八宝亭,借指宝应。里沟东村吉永益参加抗日游击战争,一次曹甸这边有汪精卫伪军带领小股日寇来李沟扫荡,永益急中生智对空鸣枪三声,敌人近千人怕中埋伏狼狈而逃,后无人不称之勇。里沟东墩吉素秋(讳桂芬)民国李沟硕儒,办学堂,教子孙;擅长书法,犹楷书福字一笔写下上百个,大小笔画字字不差分毫,远近十里八乡莫不赞之能。幽兰借指里沟始祖兰生公,字幽侯。
汾晋福门宝应里沟吉氏二十一世 正祥
于建国59年戊子年十月初四家父百日祭祀
拜祖敬撰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3:00:22)   回复此贴
  回复:江苏《宝应里沟吉氏家乘》序文通览(共和庚.. 第 45 楼

赠言题词

(有图片)

《汾晋福门吉氏家乘统序》书法字帖吉育斌手书

(有图片)

编按:
本帖作者吉育斌,1980年9月出生,丹阳吉氏二十四世。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万家姓中华吉氏网站长、吉氏论坛版主,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丹阳市诗词楹联学会秘书长、丹阳市作家协会会员、知名书法家。


作者:吉正祥 (2011/2/5 13:02:03)   回复此贴
当前总数:87 每页5条 当前9/18页 首页 上一翻页 [6] [7] [8] [9] [10] 下一翻页 尾页  


目前不允许游客回复,请 登录 注册 发贴.


当前在线:共2人 会员0人。列表: 游客  游客
本论坛网络实名:中华吉氏论坛  执行时间:5,878.9 毫秒
本论坛内容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 中华吉氏论坛、中华万家姓网立场无关
Copyright by www.10000xing.cn   中华万家姓   天驷文化
Powered by TSCC fangshuang Design